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廉政宣教(2023年第8期)

时间:2023-10-27

廉 政 宣 教

2023年第8期

(总第64期)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纪委办公室、监察专员办公室编   2023年10月25日


本 期 要 目

一、要闻要论: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二、深度关注:

准确把握党的自我革命的深刻内涵

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三、说纪说法:

别把“围猎”当“真情”

教育部公开曝光有关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

四、廉洁故事:

察其秋毫 禁于未然


 

一、要闻要论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文章强调,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强调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以这个题目进行集体学习,目的是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文章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

文章指出,要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文章指出,要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今天,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文章指出,要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会越来越丰富。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教育引导全党全国更好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

文章指出,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的各项工作实践要走好群众路线,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也要走好群众路线。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

今天进行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是中央政治局深化主题教育理论学习的一项重要安排。

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强调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以这个题目进行集体学习,目的是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历史的结论。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

第一,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坚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我提出守正创新,就是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条路都是死路。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当然,强调坚守好党的理论的魂和根,并不是要封闭、僵化和保守。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一切真理,不管它来自何时、来自哪里,只要是真理性认识,都可以作为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养分。我们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第二,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也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今天,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经济发展大格局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深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律性认识,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命运比较和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现实考验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第三,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曾说他的著作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列宁也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恩格斯撰写《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论著,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以深刻的学理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完备的体系避免和修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片段化、庸俗化。这充分说明了体系化和学理化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经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概括,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并总结提炼和深刻阐述“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由若干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如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会越来越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教育引导全党全国更好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

第四,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中国有14亿多人口,亿万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加在一起,谁能比得过?只要我们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经常深入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就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

事实正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我们的各项工作实践要走好群众路线,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也要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在谋划这次主题教育时,我提出大兴调查研究,就是要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树牢唯物史观,强化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走出机关沉到基层一线,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解决好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同时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获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灵感。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二、深度关注

准确把握党的自我革命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政治担当和历史自觉。党的自我革命来源于党的性质宗旨,熔铸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拓展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具有宏阔而深刻的内涵。

从本质属性看,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为一个具有九十五年多历史、执政六十七年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保持革命精神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又必须解决好的课题”。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回答了党的自我革命的本源性问题。

从理论逻辑看,无产阶级政党是作为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面登上历史舞台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是本质属性,这种批判性和革命性不仅仅是对着资产阶级政党而言的,从一开始就是对着无产阶级政党本身。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无产阶级革命与其他革命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自己批评自己,并靠批评自己壮大起来”。列宁在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也曾经讲道:“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自己的崇高使命,能够做到“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具有自我革命的深厚基因。

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国家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能够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对的、改正错的,一次次拿起手术刀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依靠自己努力解决自身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从现实逻辑看,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将自我革命同治国理政实践紧密结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应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敢于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体现出一以贯之推进自我革命的坚强决心和意志。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发展变化的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我们党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是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品格,是坚持不懈同党自身存在的问题作坚决斗争的勇气和担当。

从目的指向看,自我革命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四十年管党治党的经验深刻昭示我们:必须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自我革命的价值目标。党的先进性,是指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人民群众愿望,使党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纯洁性,是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与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党的自我革命,“革”的就是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必须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当前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党内存在的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勇于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牢固树立问题导向,清醒认识各种可能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危险因素,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检视发现自身不足,全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个自我”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行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我革命就是补钙壮骨、排毒杀菌、壮士断腕、去腐生肌,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人亡政息。”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目的就是全面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不断巩固长期执政地位。自我净化,就是要过滤杂质、清除毒素、割除毒瘤,是我们党防止病变、强身健体的重要法宝。要教育引导全党坚定理想信念宗旨,自觉抵御各种消极腐朽思想侵蚀,提高政治免疫力,同时聚焦突出问题,自觉向体内病灶开刀,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自我完善,就是要修复肌体、健全机制、丰富功能,是我们党强基固魂、塑造自我的内在动力。要着眼于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完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自我革新,就是要与时俱进、自我超越,是我们党革除弊端、永葆生机的关键举措。要善于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压缩腐败现象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自我提高,就是要有新本领、有新境界,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是我们党增强本领、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在学习实践中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不断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四个自我”既有破又有立,既有施药动刀的治病之法又有固本培元的强身之举,具有十分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旨在形成依靠党自身力量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推动创新、实现执政能力整体性提升的良性循环,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科学完备的实践行为体系。

从历史脉络看,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跳出历史周期率,是关系党千秋伟业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成败。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我们党始终在思索、一直在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辩证关系,强调“一百年来,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要深刻认识两个答案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准确把握自我革命与人民监督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两者相互促进、贯通融合中将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要求党必须坚守人民立场、勇于自我革命;党的本质属性和长期执政地位,要求党在接受人民监督的同时,依靠自身力量纠正失误偏差。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在党的性质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上,实现高度统一。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两者的切入点是一致的,都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风政风、消极腐败等突出问题;两者的实施路径是一致的,即依据党章党规和宪法法律,通过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两者的判断标准是一致的,即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要把握好两者的内在一致性,整体谋划和推进,在生成路径、作用机制、效能发挥等方面有机融合,走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时代新路。

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相互促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人民监督是外在条件,要求党紧紧依靠人民,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我,纠偏补弊;自我革命是内在依据,要求党勇于刀刃向内、常思己过,不断适应人民需要。勇于自我革命才会真正欢迎人民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接受人民监督有助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使党不断实现自我升华。要创新二者协同互促的有效载体和方法途径,将党的自我革命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结合起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充分实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同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为有序政治参与创造条件;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结合起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时代要求看,自我革命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根本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蕴含着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沉思考,也是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的时代课题。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曾经讲到:“过去我们党的队伍小,只有很少的党员,现在党员的数目也并不多,但现在担负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的任务,需要我们建设一个大党”“我们要建设的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这样就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也讲过,“我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我们自己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我们的工作还能够做得好吗?我们讲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不就成了说空话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从根本上讲必须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长期战略、永恒课题,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高度使命感,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组合拳”,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守自我革命根本政治方向;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淬炼自我革命锐利思想武器;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将纪律约束管在实处、深入人心,丰富自我革命有效途径;坚持以雷霆之势反腐惩恶,“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打好自我革命攻坚战、持久战;坚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好干部标准,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为推进自我革命筑牢组织基石;坚持构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为推进自我革命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以上率下、抓住“关键少数”,坚决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不断夯实自我革命的政治责任。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推动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是系统观念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的运用。要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统一性,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全党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基础性,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完善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始终在制度轨道上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以刚性制度约束推动形成良好党内风气和政治生态。要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集成性,更加突出党的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调,更加突出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和法规制度的科学有效,更加突出运用治理的理念、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思维管党治党建设党。要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全面性,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施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做到内容上全涵盖、对象上全覆盖、责任上全链条、制度上全贯通,切实发挥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解决方案。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在今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代表,勉励大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到“四个相统一”,再到寄语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出新要求,为培养造就适应教育强国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织机构,要在教育强国战略中舞好龙头、担好重任,必须深刻理解并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始终,着力塑造一支追求教育家精神的“四有好老师”队伍,全面强化立德树人的核心支撑。

坚定理想信念,铸牢立德树人之“魂”

从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到要“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再到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理想信念的要求不断具体、明晰、丰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和促进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铸牢立德树人之“魂”,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强化理论武装。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指导教师行动,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学思用贯通滋养初心,以知信行合一践行使命,把坚定的政治信仰展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二是突出价值导向。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大力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在学校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各环节,使之内化为一种共同价值追求和行动准则,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三是厚植教育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引导广大教师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矢志追求,坚定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理想与抱负;始终坚持“四个服务”的办学方针,在守正创新中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呕心沥血传道授业、至诚至真立德树人。

陶冶道德情操,夯实立德树人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引导和促进广大教师陶冶道德情操,不断夯实立德树人之“基”,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是完善制度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聘期考核、项目申报、教学评价等工作的首要要求,立好导向标、用好指挥棒,不断完善融教育、激励、考核、监督、惩处于一体的制度体系,持续优化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教师道德情操养成机制,通过条件前置、刚性约束、监督延伸、奖惩结合,着力锻造德才兼备、德能相济、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其次是强化师德实践。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坚持“以德为先”,系统化、常态化、机制化加强师德养成教育,增强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立德与修身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在三尺讲台的育人实践中锤炼高尚道德情操。建立健全教师参加送教下乡、送课入企、公益讲座、社会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在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中恪守职业精神、培塑优良师德。最后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广泛开展最美教师、师德标兵、育人楷模、教学名师等评选活动,选树优秀教师,彰显榜样力量,形成示范引领,激励“赶学比超”。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元传播载体,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传递师德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教师。

涵养扎实学识,稳固立德树人之“本”

教育家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决定了高校必须多措并举,引导和促进广大教师涵养扎实学识,不断稳固立德树人之“本”。优化培养体系,大力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有效构建“校本培训+专业送培+国外研修”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切实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教师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本领进行系统赋能,使之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完善评价体系,坚持将上好课、教好书、育好人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围绕师德师风、专业水平、教学实绩、育人成效等教师职业行为与责任担当中的核心要素制定导向鲜明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回归初心、聚焦主业、潜心教学、矢志育人。健全支持体系,优化相关政策与机制,打通教师学术进修、在职教育、学历提升、职级晋升的平台与通道,拓展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加大对教师教学创新、改革实践、成果产出的支持力度,促进教师教研并进、科教融汇。

勤修仁爱之心,深植立德树人之“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坚持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培养博大爱心,学会从内心深处关爱、理解、尊重和宽容学生,把真情、真心、真爱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积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让每一位学生以爱为帆,以梦为桨,舟行潮头,搏击学海。学会换位思考,注重用“学生的心灵”去感悟,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用“学生的兴趣”去实践,站在学生视角思考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知心人。强化责任担当,切实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始终做到心中有责、肩上担责、手头尽责,悉心从教、精心育人、用心治学,以对学生的深爱诠释对教育的挚爱,以对教育的挚爱彰显对国家的热爱。

(来源:求是网)


 

三、说纪说法

别把“围猎”当“真情”

(来源:清风北京公众号)

教育部公开曝光有关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

一、华中科技大学教师张某某性骚扰学生问题。自2019年9月起,张某某通过发送暧昧言语、不雅图片和视频,以及肢体接触等方式对女学生进行性骚扰。张某某的行为违反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六项规定。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给予张某某记过处分,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资格,列入教师资格限制库,调离教师岗位。对所在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进行问责通报。

 

二、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张某不雅行为问题。2021年8月,张某拍摄并在网上保存不雅视频,后被泄露。张某的行为违反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六项规定。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给予张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其撤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由十级降至十一级等处分,并调离教师岗位。对所在系党支部书记、行政副主任进行约谈,责成系党组织向学校党委作出深刻检查。


 

四、廉洁故事

察其秋毫 禁于未然

《吕氏春秋·察微》言:“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元史·张桢传》曰:“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这些表述都警示人们,要善于观察事物的端倪,当错误的念头、行为出现苗头时,及时加以防范和遏制,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重大的过失。反之,若小处不察不止,终将酿成大祸。

善于从细小、细微之处观察、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为政者必备的能力和素养。据《韩非子》记载,当年箕子看到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时,十分忧惧。在箕子看来,用了象牙筷子,必定不会再使用陶杯,而改用犀角做的杯子;用了象牙筷子、犀角杯,必定不会再吃粗粮菜蔬,而是追求山珍海味;吃过山珍海味必定不会再穿粗布短衣、坐在茅屋之中,而是穿着华贵的服饰、坐在宽广的屋子和高高的亭台上。果不其然,过了五年,纣王便建造酒池肉林,穷奢极欲,以致祸国殃民。箕子能“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足见其敏锐的察微意识。

“察微”更需“止微”。能够“察微”见远,取决于敏锐的洞察力、精准的辨析力和预知力,而能做到“止微”立改,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定力、毅力和勇气。如果只察不止、只识不纠,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终将是空中楼阁。对于为政者而言,尤其要注重从小事小节着手修炼,增强自觉抵制各种小惠小利的定力,时刻保持对权力的敬畏之心,不仅要事前多考量自问,事中更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加以抵制,事后还要多反省自警。

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奉法循理,清廉克己。一次,有人上门给他送鱼,公仪休坚辞不受。送鱼人纳闷地问:“听说您喜爱吃鱼,所以才送鱼来,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回答:“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大意是,如果我接受了别人所送的鱼,必然迁就于别人,进而就可能会做违背法律的事情。公仪休能从“收鱼”这件小事中察微知患,且能践之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筑牢“小惠”“小惑”的堤口。

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也能反映作风。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在细微小节上坚守底线和原则,由此赢得群众的尊重和爱戴。杨善洲一次下基层调研,在县委机关食堂吃了一顿饭,费用总计是六块五毛钱。当第二天返程得知未交伙食费时,他当即让秘书返回补交伙食费,并且说:“我们机关干部下乡,这里吃一顿、那里吃一顿,拍拍屁股就走,剩下的账谁去付?最后还不是摊到老百姓身上!”

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一袭白袍一旦沾染了黑墨,即便是小小一点,也都再难“洗白”。人生亦如此,唯有小节不失范、细行不偏轨,于敬小慎微中积尺寸之功、炼不坏之身,才能避免被黑墨“点染”。党员干部当时时自警自省,防微杜渐、守节持定,始终保持清廉的政治本色。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